在科技创新与体育竞技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事吸引了国内科技界与体育界的目光,上周六,首届全国机器人足球3v3人工智能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清华大学的“火神”代表队凭借出色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稳定的临场表现,从多支高校与科研机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桂冠,这场比赛不仅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自主机器人足球专项赛事,也为人工智能在动态决策与多智能体协作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本次比赛采用国际标准的三对三赛制,但赛场上的“球员”并非人类,而是高度约50厘米的全自主人形机器人,每个机器人通过内置视觉系统、惯性测量单元及多种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信息,并依靠本地人工智能算法独立做出奔跑、踢球、防守等决策,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比赛在一个缩小版的绿色硬质场地上进行,设有标准球门与橙色高尔夫球用作比赛用球,每场比赛分上下半场,各持续10分钟。
赛事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十六支顶尖团队参赛,队伍被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循环赛,小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阶段,清华大学火神队与上海交通大学“蓝翼”队、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先锋”队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睿足”队共同被视为赛前的夺冠热门。
火神队的晋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小组赛中,他们首战即以2比0击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队,但次战遭遇上海交通大学队的顽强抵抗,双方以1比1战平,最后一场小组赛中,火神队凭借一次精妙的配合破门,以1比0小胜华南理工大学队,从而以小组头名身份出线,四分之一决赛中,他们以3比0大胜天津大学队;半决赛则迎来劲敌哈尔滨工业大学队,双方在常规时间内战成2比2平,最终火神队在点球大战中凭借守门机器人的出色扑救以总比分4比3险胜,闯入决赛。
另一支闯入决赛的队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睿足”队,该队凭借其独特的深度学习模型和高效的路径规划算法,在淘汰赛中连续以两个2比0击败对手,展现了强大的攻防实力,决赛因此被视为一场技术路线之争:火神队注重多智能体之间的协同与动态策略调整,而睿足队则强调整体阵型保持与个体效率优化。
决赛于周六下午三时正式开始,开场后,睿足队率先发起攻势,其前锋机器人通过快速盘带连续突破,在比赛第4分钟于禁区外起脚射门,但球稍稍偏出立柱,火神队随即还以颜色,第7分钟,火神队中场机器人成功抢断后,将球分给边路队友,后者一记精准传中,前锋机器人包抄推射破门,将比分改写为1比0,落后的睿足队加强进攻,但火神队的防守机器人表现出色,多次成功拦截,上半场结束前,睿足队通过一次直接任意球机会击中横梁,错失扳平良机。
下半场开始后,睿足队调整算法参数,加强了前场逼抢,并在第15分钟由中场机器人远射得分,将比分扳为1比1,此后比赛陷入胶着,双方互有攻守但均未能改写比分,比赛最后时刻,火神队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第19分钟,火神队通过一套预先训练成熟的战术配合,由两个机器人进行撞墙式二过一后突入禁区,前锋机器人冷静施射得分,完成绝杀,清华大学火神队以2比1战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睿足队,夺得首届赛事冠军。
“这场比赛胜利的关键在于我们算法在动态环境中的鲁棒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火神队队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张明宇赛后表示,“特别是在比分被扳平后,我们的系统能够快速调整策略,而不是陷入混乱,最后一个进球来自于我们平时训练中反复演练的一种模式识别与执行能力。”
赛事技术委员会主席李建国教授对比赛水平给予高度评价:“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工智能在面对不确定性、实时决策和协作能力方面的一次集中检验,所有队伍都展现出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决赛双方在复杂场景下的处理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清华大学火神队在关键时刻的稳定性和创新性策略执行使他们值得这个冠军。”
机器人足球比赛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以轮式机器人为主,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足球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类比赛不仅是展示技术的舞台,更是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控制理论等领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足球这种高度动态、对抗激烈的环境,研究人员能够测试和提升机器人在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次国内首秀赛事由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得到了多家科技企业和研究基金的支持,组织者表示,计划将赛事规模扩大,明年邀请更多国际队伍参赛,并逐步完善比赛规则与技术标准,最终目标是能够与国际顶尖赛事接轨,推动中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走向世界前沿。
随着颁奖仪式的结束,清华大学火神队的队员们捧着奖杯合影留念,但他们表示庆祝只是暂时的,很快将返回实验室投入新的研究,正如火神队指导教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刘教授所说:“今天的成绩是一个里程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比赛发现了系统存在的许多不足,人工智能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足球只是一个开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